发布日期:2024-03-21 来源: 网络 阅读量( )
半岛官网国家将提升城镇新建建筑节能降碳水平,推进城镇既有建筑改造升级,并强化建筑运行节能降碳管理,推进供热计量和按供热量收费等,持续提高建筑领域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碳排放水平。 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联合印发的《加快推动建筑领域节能降碳工作方案》(下称《方案》)日前公布。《方案》提出,到2025年,建筑领域节能降碳制度体系更加健全,城镇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新建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面积比2023年增长0.2亿平方米以上,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面积比2023年增长2亿平方米以上,建筑用能中电力消费占比超过55%,城镇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达到8%,建筑领域节能降碳取得积极进展。 到2027年,超低能耗建筑实现规模化发展,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进一步推进,建筑用能结构更加优化,建成一批绿色低碳高品质建筑,建筑领域节能降碳取得显著成效。 “建筑领域是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户。”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副会长倪江波在解读《方案》时介绍,据梳理测算,全国存量建筑中仍有近40%为非节能建筑,既有公共建筑中使用寿命超20年建筑占比超30%BOB·半岛,大量老旧居住建筑围护结构差、设备老旧效率低、运行维护管理缺失,导致我国建筑全生命期能耗在全国能源消费总量中的占比居高不下。 倪江波说,按照国际经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发展到1万-2万美元时,将产生大量改善型、提升型消费需求。因此,随着城镇化率和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建筑领域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还将保持刚性增长,节能降碳潜力巨大。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徐伟介绍,提升建筑节能标准是提高新建建筑节能降碳水平的关键抓手。我国既有建筑总量大,能耗和碳排放强度高,节能降碳改造存在较大难度。多年来,我国持续推进既有建筑节能降碳改造,已累计完成改造面积超24亿平方米,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从实际情况看,受制于技术、资金等条件限制,既有建筑整体能效依然不高,大量2000年前建成的北方居住建筑节能水平低于50%,2010年前建成的夏热冬冷、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普遍缺乏节能措施。 “这些建筑还将持续运行较长时间,亟需在技术、产业、资金等方面协同发力,加快推进节能降碳改造,有效提升建筑节能降碳水平。”徐伟说。 徐伟介绍,目前,一些居民行为节能引导机制还不健全,人走不关灯、不断电的现象普遍存在。一些大型交通场站、学校等公共场所缺乏严格的节能管理规定,制冷、采暖、照明等设备能源浪费较为严重。 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王玉志建议,加快推进建筑绿色低碳发展,加强政策扶持激励,推动建设高星级绿色建筑、高水平装配式建筑、超低能耗与近零能耗建筑、低碳与零碳建筑(社区、园区)、既有建筑节能降碳改造、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等项目。 《方案》提出,优化新建建筑节能降碳设计,充分利用自然采光和通风,采用高效节能低碳设备,提高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和防火性能,推动公共建筑和具备条件的居住建筑配置能源管理系统。大力推广超低能耗建筑。京津冀、长三角等有条件的地区要加快推动超低能耗建筑规模化发展。全面开展城镇既有建筑摸底调查,建立城市级建筑节能降碳改造数据库和项目储备库。纳入中央财政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政策支持范围的城市,要加快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居住建筑节能改造部分的能效应达到现行标准规定,未采取节能措施的公共建筑改造后实现整体能效提升20%以上。 同时,各地区要结合实际统筹规划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确定工作推进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坚持农民自愿、因地制宜、一户一策原则,推进绿色低碳农房建设,提升严寒、寒冷地区新建农房围护结构保温性能,优化夏热冬冷、夏热冬暖地区新建农房防潮BOB·半岛、隔热、遮阳、通风性能。加快发展装配式建筑,提高预制构件和部品部件通用性。支持超低能耗、近零能耗BOB·半岛、低碳、零碳等建筑新一代技术研发。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主任江亿表示,目前,我国光伏发电装机规模已超过6亿千瓦,未来还将保持快速增长趋势,全国城乡建筑及周边预计可安装光伏装机达28.5亿千瓦,可为光伏面板安装提供充足的空间资源。可通过推动“光储直柔”、蓄冷蓄热BOB·半岛、负荷灵活调节等技术应用,进一步挖掘建筑储能和可灵活用能资源,推动建筑从单纯的电力消费者转变为具有“产、消、蓄、调”功能的电力产消者。 据统计,我国农村建筑等设施屋顶可安装光伏装机潜力超过19亿千瓦,未来80%以上的农村地区基本可仅依靠建筑自身的光伏发电和周边的水电等提供生产生活用能。此外,农村地区还有丰富的秸秆、枝条BOB·半岛、牲畜粪便等生物质资源,可应用较为成熟的生物质燃料、沼气等技术将其转化为零碳燃料并进入商品燃料市场。江亿建议,推动农村用能低碳转型,引导农民减少煤炭燃烧使用,鼓励因地制宜使用电力、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将农村地区从化石能源消费者转变为低碳零碳能源的重要生产者,有效解决农村能源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